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不断催生着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今年以来,我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光电子器件、虚拟现实设备等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正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蝶变升级”,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锚定原始创新,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势赋能。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从人形机器人到量子计算机,从脑机接口到6G网络设备……我国加快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各行各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增量式技术创新持续提升,生产力正向更高层次跃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发展还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需要我们集聚创新资源,更好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源头创新中的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瞄准解决原创性前沿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核心科技,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走好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发挥好原始科技创新对产业变革的驱动作用。
聚焦服务保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活水。从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需求端落地的中途,离不开全链条全周期专业化的精准服务。今年以来,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宏观政策联合发力。国家统筹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涵盖科技研发、数字基础设施、能源建设等方面。在山东、山西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正加快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在浙江、江苏等地,正加速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工程,不断推动数实融合;在重庆、辽宁等装备制造业重地,则制定“一链一策”,将产业链上、下游创新技术的应用环节打通,加快补齐短板。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9.5%,带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践证明,破解成果转化“中梗阻”,要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搭建从研发到技术到产业的全流程、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引导资金向可转化的高质量专利成果倾斜,充分发挥政策平台的服务保障作用。
找准转化应用,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抓赛道。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从0到1”的科技创新原始突破,也要关注“从1到无穷”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今年以来,从北京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新领域新赛道,到山东提出每年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从辽宁根据本地产业基础,着力做大做强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2个优势产业集群,到安徽计划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科创高地……各地加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早布局,发展符合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和把握科技革命新机遇提供重要支撑。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