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这个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中,各级政府部门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放在首位,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努力创造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一、工作总结
(一)健全组织架构,完善制度保障
一是构建坚强领导核心。为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政府部门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打造出总负责、具体抓、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精准落实。在重大政策制定与舆情处置中,领导小组多次快速反应,充分整合资源,作出科学部署和安排。二是完善制度体系,严密工作标准。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相继出台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操作指引》《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等重要文件,将意识形态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各项目标、任务及责任一一明确,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方针依据与行动准则。三是常态化研判,灵活调整方向。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深入分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态势变化,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和重点。通过这样的动态研讨,政府准确掌握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未雨绸缪,确保工作常态性推进和思想引导的正确导向。
(二)深化教育引领,强化理论武装
一是聚焦主题教育,夯实思想根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集中学习、专题研讨和实地调研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教育过程中,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和理论,反思自身的初心与使命,进一步提升了政治意识和党性修养。二是系统理论学习,筑牢思想阵地。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XX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持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通过系统学习与深入交流,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领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中的有力指引。三是创新学习载体,丰富教育形式。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媒介,开展线上学习和交流活动,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切实提高学习成效。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互动性和时效性,满足了党员干部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也提升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巩固宣传阵地,强化舆论引导
一是夯实宣传基础,传播正能量。全面加强对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管理,确保政策信息和工作动态的及时发布,积极传递正能量。同时,精心策划各类宣传活动,力求提升宣传效果。例如,在重要政策制定后,政府部门通过多渠道解读和传播政策信息,让公众快速了解政策内容和细则,显著提高了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二是强化舆情监控,提升应对能力。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准确掌握舆情脉络,特别是对涉及意识形态的舆情进行全面分析与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作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面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政府部门通过权威发布和专家解读,迅速引导舆论方向,减轻不实信息的传播影响。三是拓展外宣渠道,提升国际影响。积极推进对外宣传,展示政府良好形象及工作成效。强化与国内外媒体的合作,努力扩大宣传覆盖面与影响力。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和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向外界充分展示了地方的发展优势、良好投资环境和独特文化魅力,吸引了更多国际关注与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厚植文化根基,激发产业活力
一是推动文化繁荣,筑牢精神高地。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展览展示和文化讲座为例,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效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二是壮大文化产业,增强经济动能。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创新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搭建产业平台等深入措施,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企业和竞争力显著的文化品牌。三是优化市场监管,保障行业规范。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文化知识产权,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专项整治和常态化巡查,严厉打击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井然有序,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五)强化队伍建设,厚植人才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