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这个会议主要想和大家谈谈关于课堂的事情。近年来,教育部门大力推行课堂改革,提倡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课改专家们频频发声,各类教学研讨会此起彼伏,许多学校甚至把”互动课堂”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然而,走进真实的课堂,我们会发现,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据一项对全国500所学校的调查显示,约90%的日常课堂仍然是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满堂灌模式。为什么在改革声浪如此高涨的情况下,满堂灌教学依然屹立不倒?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教育现实。
很多一线教师在私下交流时都会坦言:”那些获奖的公开课,漂亮是漂亮,但根本不适合日常教学!”一位有着20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更是直言不讳:”满堂灌才是最实用的教学方式,老师条理清晰地讲解知识点,板书工整有序,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这样的课堂效率最高,学生掌握知识最牢固,远胜于那些花里胡哨的所谓’先进’教学模式。”
那么,为什么满堂灌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屹立不倒?为什么大多数老师依然选择这种”过时”的教学方式?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满堂灌是当前教育体制下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质量的核心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成绩。从这个角度看,满堂灌的效率确实无可比拟。
一节45分钟的课,如果采用探究式教学,可能一个知识点都讲不完。比如初中物理中的”欧姆定律”,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归纳总结,至少需要两节课的时间,而且很多学生可能连最基本的规律都总结不出来。但如果老师直接讲解,20分钟就能把概念、公式和基本应用全部讲清楚,剩下的时间还能做几道例题巩固。在高考指挥棒下,哪种方式更有效,答案不言自明!
一位初三语文老师曾感慨:”我也想做那种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课,但我有吗?高考倒计时的牌子就挂在教室后面,我哪有时间让学生慢慢探索?”这就是现实,在升学压力下,满堂灌的高效率是任何新型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第二:满堂灌更适应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国大部分学校的班级规模仍然在45-60人左右,有些甚至更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往往难以有效开展。
想象一下,一个50多人的班级,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问题。什么场景会出现?课堂立刻变成菜市场,好学生可能在认真讨论,但更多的是在闲聊或者各做各的事。老师根本无法有效监督每个小组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很大,优等生可能很快就得出结论,而学困生可能一整节课都没有收获。
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坦言:”我试过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好的学生埋怨浪费时间,差的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最后只好回到讲解为主的模式,至少保证了基本的教学秩序和效果。”
第三:满堂灌其实并非传说中那么僵化,而是一种成熟的教学艺术。
很多人对满堂灌有误解,认为就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但实际上,优秀的满堂灌课堂是充满智慧的。
一堂好的满堂灌课,老师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讲解清晰有条理,重难点突出,例题由浅入深。老师会通过提问、点拨,引导学生思考;会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让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会适时穿插趣味性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满堂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记得清清楚楚,用得灵灵活活。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真正的满堂灌不是满堂’灌’,而是满堂’贯’,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逻辑建构,这恰恰是碎片化学习时代最缺乏的东西。”这话道出了满堂灌的精髓。
第四:公开课与日常教学的本质差异,决定了满堂灌的不可替代性。
那些获奖的公开课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打磨的”艺术品”,背后有团队支持,有充足准备时间,甚至预先排练过。学生也往往是精挑细选的,课前经过特别辅导。这样的”盛装打扮”,怎么可能成为日常教学的常态?
一位普通教师每天要上4-5节课,每周20多节,每学期几百节。如果每节课都要做精美课件,设计探究活动,准备丰富材料,恐怕没几个老师能撑得住。更不要说那些三四十岁就满头白发的乡村教师了,他们经常一个人承担多个年级、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满堂灌式教学凭借其高效、稳定、可复制的优势,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必然选择。正如一位农村高中校长所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可行之路。对我们来说,把满堂灌上出水平,可能比盲目追求新模式更务实。”
写在最后:
教育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实重要。但改革必须立足现实,尊重教育规律。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资源条件下,满堂灌式教学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与其一味否定满堂灌,不如思考如何提升满堂灌的质量,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效果。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的,才是好的教育!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方式。”在我国现阶段教育中,满堂灌依然是最适合大多数学校和学生的教学方式,这不是妥协,而是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