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中考复习备考研讨会上发言:决战中考,这些要点务必抓牢

尊敬的各位分管领导、辛勤的教研组长以及毕业班的老师们:

大家好!

今日,我们全体齐聚于此,共同深入探讨中考复习备考这一关键工作。这不仅是对过往教学成果的全面复盘,更是为冲刺阶段制定精确策略的重要契机。在当下以素养为导向的中考改革大环境中,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已然成为我们亟待攻克的核心问题。结合多年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深入研究,我想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与诸位分享我的思考与见解。

一、系统规划,稳步推进

中考备考犹如一场漫长且艰难的马拉松,绝非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回顾,而是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升华的过程。在制定整体规划时,我们务必着重把握“三个统筹”:

1.合理统筹时间与复习内容:依据各学科自身的特性以及教学实际状况,将接下来近五个月的宝贵复习时间,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基础巩固期、能力提升期与综合冲刺期这三个紧密相连且层层递进的阶段。在一轮复习时,我们要着重保证知识覆盖的广度,帮助学生全面梳理所学内容;二轮复习则需突出深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知识;三轮复习时,全力强化学生的应考技巧,通过模拟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提前适应考试节奏,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复习态势。

2.兼顾统筹学科特性与学生学情:不同学科各有其独特之处,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也千差万别。我们必须坚决杜绝“一刀切”这种简单粗暴的复习模式,同时也要防止各学科各自为政、缺乏协同的无序局面出现。从学校层面出发,我们将积极建立学科协同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跨学科的研讨交流活动,以此确保复习工作能够在整体上协调一致、稳步推进。

3.充分统筹校内与校外优质资源:校内资源涵盖了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高效的教研活动以及精心组织的模拟考试等;校外资源则包括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互鉴、专家的专业引领以及对优质试题的深入研究等。只有将校内与校外资源有机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备考的质量与效果。

二、深耕教材,把握核心

教材堪称中考命题的源头与根基,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与精准把握,无疑是备考工作的重要基石。在精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重点关注“四个维度”:

1.纵向梳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每一门学科都拥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与能力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破单一知识点的局限,从学科素养的宏观角度出发,重新构建教材内容,助力学生搭建起系统完整的认知框架。

2.横向打通知识模块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在复习阶段,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并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网络化的思维方式,这恰恰也是中考命题中常见的考查方向。

3.强化对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分析:基于对近三年中考真题以及模拟考试数据的深入研究,我们要精准定位教材中的重点章节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4.深入开展考情与教材的对接研究:研究试题绝非是为了让学生盲目地“机械刷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教材。通过对每一道真题进行深入剖析,我们要精准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题目背后所考查的教材知识点以及对应的学科素养。唯有如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才能精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清晰地知晓知识的运用方向,避免陷入盲目学习的误区。例如,以语文阅读理解部分的试题为例,经过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题目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文本表面内容的理解,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基于文本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这些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的各类文本学习过程中均能找到相应的训练点。教师在复习时,便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课文,引导学生从中考考查的视角进行深度解读,开展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

与此同时,在研究考情与教材对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注重归纳总结命题规律。尽管中考命题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创新性,但在题型设置、考点分布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们要通过对大量真题的梳理分析,找出这些规律,从而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例如,在数学学科中,函数部分一直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近三年中考真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每年都会在试卷中出现,并且题型相对固定。那么在复习时,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一规律,加大对函数实际应用题型的训练力度,让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此外,加强考情与教材对接研究,还要求我们教师时刻关注中考政策的动态变化以及学科前沿信息。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中考命题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最新的教育理念与学科知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社会热点事件常常成为命题的重要素材来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并将这些热点事件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切实落实精研教材这一重要工作,各学科教研组长要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定期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教材研讨活动。大家共同分享对教材的理解感悟与研究成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学校也将全力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比如邀请专家进行教材解读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与教材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等,持续提升教师精研教材的专业能力。

三、聚焦课堂,提升效率

课堂无疑是教学的主阵地,更是中考备考的关键环节。在中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需要做到“三个聚焦”:

1.聚焦教学目标的达成:每一节复习课都应当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设定必须紧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进度,通过提问、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结果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例如,在英语复习课上,如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某一语法知识的实际运用,那么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准确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该语法知识。倘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存在问题,教师就应当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重新进行详细讲解,并增加相关的练习巩固环节。

2.聚焦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以往“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可以灵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物理复习课上,对于一些实验探究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还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3.聚焦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中考冲刺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与方法,教师要依据学科特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建议。例如,在历史学科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化学学科的复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化学方程式的规律来记忆化学方程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好预习、及时复习、认真整理错题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四、关注心理,助力成长

中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的考查,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严峻考验。在冲刺阶段,学生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学校将专门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有效缓解考试焦虑情绪,调整心理状态。同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要时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迅速进行干预。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开展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考,树立坚定的信心,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例如,在临近中考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过度担忧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焦虑情绪,教师要及时与这些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担忧与困惑,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具备应对中考的能力。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和班级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张贴充满激励性的标语、展示学生的优秀学习成果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班级活动组织方面,可以适时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如篮球比赛、歌唱比赛等,让学生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身心,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协作配合,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各位老师,中考冲刺的冲锋号已然吹响,成败在此一举。让我们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凭借科学合理的规划、精准高效的教学、充满活力的课堂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助力学生在中考中勇创佳绩,为学校的发展书写崭新的辉煌篇章!